欢迎来到必赢242net官网现在时间是:
新闻眼

【人民网】以农业强国建设筑牢现代化根基

来源: 编辑:王秋实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5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份承载民族复兴使命的战略蓝图,以“强国必先强农”的历史智慧为逻辑起点,以“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为战略坐标,系统擘画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路径。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全球农业产业链深度重构的当下,这份规划不仅为“三农”工作锚定了行动坐标,更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架起了战略支点,彰显着“大国三农”的底气和远见。

筑牢粮安基石,夯实大国根基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规划提出203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4万亿斤的战略目标,既是对“以我为主、立足国内”底线思维的坚守,更是对“中国饭碗”成色与分量的时代承诺。从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到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从盐碱地“变废为宝”的治理实践到“吨粮田”建设的星火燎原,我国正构建起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立体防护体系。

在江苏盐城,通过土壤改良与智能灌溉系统结合,30万亩“吨良田”实现亩产超1300公斤;黑龙江七星农场借助卫星遥感与物联网技术,使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0%。这些实践印证着“藏粮于地”战略的科技深度。而规划中提出的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突破,正在改写我国种业“卡脖子”历史。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基因编辑技术让大豆含油量突破22%,比进口品种高出3个百分点;武汉研发的耐盐碱水稻已在环渤海盐碱地试种成功,亩产达450公斤。正如农业科技专家所言:“当种子芯片刻上中国印记,粮食安全才能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激活创新双轮,驱动质效变革

规划将科技与改革喻为“双轮驱动”,精准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动能。在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基因编辑技术让水稻抗稻瘟病能力提升40%,无人机光谱分析实现病虫害预警准确率达95%;山东寿光智能玻璃温室内,引进的熊蜂授粉技术与国产环境控制系统结合,使西红柿年产量突破75公斤/平方米。这些创新实践背后,是规划提出的“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战略的生动体现。

改革层面,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催生了湖北潜江“虾稻共作”的规模经营奇迹,98万亩基地年产小龙虾15万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浙江鲁家村将1.2万亩山林量化入股,村集体资产从30万元跃升至2.3亿元。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突破同样值得关注:在河北南和,金沃土合作社提供的“全程托管+保底分红”模式,使5000农户实现“离乡不丢地、收益有保障”。当科技突破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真正突破要素制约,释放出“1+1>2”的聚合效应。

重塑城乡关系,绘就共富图景

规划创新性提出“县域作为城乡融合重要切入点”,为破解二元结构提供了新思路。在湖北仙桃,非织造布产业园集聚32家规上企业,吸引3万农民变身产业工人,人均月收入超6000元;四川崇州推行的“农业共营制”,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组织模式,带动8万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江苏盱眙小龙虾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元,带动10万人就业,证明“土特产”也能做成大产业。

财产性收入渠道的拓宽更显改革智慧。广东南海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累计成交地块153宗,产生增值收益40亿元,村民分红提高35%;浙江德清“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闲置农房1785幢,发展民宿经济年营收超30亿元。这种“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格局,生动诠释了规划“共同富裕”理念的实践维度。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12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比缩小至2.34:1,印证着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传承农耕文明,铸就精神内核

规划创造性将“农耕文化传承保护”纳入战略体系,深刻把握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从屈家岭文化遗址考古发现5300年前稻作遗迹,到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展现的古代生态智慧;从安吉余村“两山”理念实践入选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到二十四节气文化在冬奥会惊艳世界,中华农耕文明正在实现创造性转化。

在湖北黄陂,木兰花乡景区将农事体验与黄陂泥塑、楚剧等非遗结合,年接待游客超百万,带动周边村民户均增收8万元。这种“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发展逻辑,让规划“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深层意蕴变得可触可感。文化赋能产业振兴的实践同样精彩:云南哈尼梯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证后,红米价格从每斤3元涨至18元,带动2.6万农户脱贫;陕西袁家村通过关中民俗文化再造,将年游客量做到580万人次,村集体收入突破3亿元。这些案例证明,当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创意碰撞,就能激发出“文化IP+特色产业”的裂变效应,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生命力。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既承续着“重农固本”的千年智慧,更彰显着“强国必先强农”的时代担当。当北斗导航指引农机在沃野驰骋,当数字孪生技术重塑乡村治理,当碳汇交易让绿水青山变现“生态红利”,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壮美图景已然清晰。这是对“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坚定回答,更是14亿人共同托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磅礴力量。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每一粒破土的种子都在诉说变革的故事,每一朵绽放的鲜花都见证着复兴的征程。农业强国建设正通过具体实践推动城乡面貌持续改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根基、注入动能。

(作者吴斌,系必赢242net官网副研究员、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农分中心研究员)

(责编:周倩文、张沛)

来源:人民网 http://hb.people.com.cn/n2/2025/0424/c192237-41207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