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郭蕾 通讯员 高玲 邹景根 实习生 宋子怡 王璇)郁郁葱葱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民宿小院、古风古韵的历史景观……走进郧西县沙沟村,一步一景,一幅美丽乡村新画卷呈现在面前,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打卡。谁能想到,五年前这里曾是一个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的贫困小山村呢?
如何发展蝶变?据郧西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借美丽乡村建设的“东风”,沙沟村积极践行共同缔造理念,盘活现有的乡村资源,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如今的沙沟焕然一新,产业兴旺、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生态宜居,从过去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全县明星村,完成了从重点贫困村到省级示范村的嬗变。
塑造美丽乡村之“形”,“田园”变“景园”
美丽乡村怎么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郧西县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前期先后召开院落会、小组会、场坝会300余场次集思广益听民意的基础上,引进全国新农村建设知名公益组织和设计团队进行前瞻性规划设计,确定了“农耕文旅·田园沙沟”建设定位,制定符合村情、民情、社情的乡村建设发展规划。
在建设过程中,为了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留住乡村记忆,沙沟村不搞大拆大建,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广泛使用旧瓦、青砖、陶罐、石磨、石块、树桩、竹材等当地原材料,在保留村庄原有田园风貌和肌理布局基础上,植入现代生活元素、生活方式、审美理念。最终,美化庭院158个,新修通村路18.5公里,升级改造二级旅游公路5.3公里,建设生态河堤7公里,灌溉堰渠3.5公里。此外,因地制宜、随湾就势,增建过河石墩、游步道、观光水车等旅游景观,开发鹰嘴峰、老虎岩、鲤鱼嘴等独特资源,形成生态河堤、绿色田园、特色民居景观带。
传承千年文化之“魂”,“农耕”变“农艺”
如何让美丽乡村更有文化味儿?沙沟村奏响了乡村建设“三部曲”。
深入挖掘历史遗留的茶马古道文化、由秦通楚界牌文化,整合民歌、美食、壁画、剪纸、刺绣等民间文化,提供互动式、体验式、嵌入式服务体验,让非遗文化、民族服饰、绿色产品等形成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吸引力和知名度。
恢复牛心关古城墙、烽火台、古关隘石门、古驿站等历史景观,复原榨油坊、造纸坊、碾米坊、水磨坊、豆腐坊等传统手工景致,新建2公里“乡村集市”,开发“网红”旅游景点5个,建设休闲场所4个,再现古风古景古韵,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住农家房、吃农家菜、赏农耕文化。
把“男耕女织、匠人技艺、巧妇手艺”等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事体验结合起来,新办手工布鞋(鞋垫)、麻花(麻叶)、剪纸窗花、工艺品制作等家庭式手工作坊11个,既保护传统技艺,又增加农民收入。
打开资源盘活之“钥”,“农房”变“客房”
思路决定出路,如何将发展劣势变成优势?针对村里农房空置率高的问题,探索引入“一宅两门、一院两户”农道乡宿和“农户+村集体+公司”模式,盘活长期闲置房屋。目前,全村已发展乡宿16家,培植5家专营农家乐,带动发展20家特色农家乐。
思路一变,视野也打开了。在民宿的带动下,该村坚持保护性开发当地传统菜品,挖掘当地久负盛名的仙河八大碗、九魁十三花、扣碗、巧食、花馍等传统菜肴制作技法,动员村嫂巧妇,烹调地道的“沙沟冷水米”柴火饭和原汁原味的沙沟乡土菜。据了解,该村乡土菜已成为吸引众多“回头客”的金字招牌。
缔造幸福生活之“美”,“旧村”变“新村”
在沙沟村,古朴的乡村民宿为游客打造了舒适的乡村居住体验,干净整洁的乡村环境令不少游客称赞。据了解,走在村里,公共区域见不到一个垃圾箱,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这是为何?据村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全村垃圾分类已蔚然成风。通过引入垃圾分类“两类四分法”,即先干、湿分开,再建立可腐烂垃圾集中堆肥、可利用垃圾集中回收、不可回收垃圾集中清运、有害垃圾集中处理的“四集中”和“户分类收集、村集中转运”的绿色收运机制,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为激发村民主动参与积极性,创新设立“积分兑换超市”,推出垃圾分类积分获得和兑换规则,将村民分类处理垃圾情况进行积分登记,凭积分可换购洗衣粉、小农具等生活物资。同时建立环境卫生评比机制,一月一检查、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公示、一季一兑现,每季度对“最清洁户”和“积分示范户”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表彰,推动垃圾分类和能源再循环利用在农村有序推广。
同时,精心挖掘群众身边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少年”等孝亲敬老先进典型,在村级公示栏、文化广场、路灯柱等醒目位置悬挂宣传,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形成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崇善向上的良好风尚。
参评单位:十堰市郧西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专家点评:“塑形”与“聚魂”并行,绘就美丽乡村动人画卷
来源:荆楚网 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3-08/16/content_1642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