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必赢242net官网现在时间是:
新闻眼

【光明日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来源: 编辑:王秋实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6日

作者:唐尚书 肖诗涵《光明日报》( 2023年12月26日 07版)  【光明论坛】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会议强调,“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从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出发,找准乡村振兴的切入点,提高工作实效”。这为我们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03年6月,在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花5年时间,从全省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应运而生。实施20年来,“千万工程”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成效显著,影响非凡。“千万工程”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创新理念、科学方法、务实作风与原则立场,正发展成为新时代加强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指引与重要遵循。

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战略思维,统筹城乡融合协同发展。“千万工程”从美丽乡村、美丽生态、美好生活等方面融会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从战略高度把握城乡发展比较优势,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城乡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与布局,促进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加速融合,整体推进城乡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方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守牢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乡村是社会生产资源、生活资源与生态资源的富集区,承担着涵养国家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须立足乡村资源禀赋,践行“两山”理念,坚守发展与生态底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正确处理乡村振兴中质量与速度、发展与保护、增长与安全等重大关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乡村实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科学方法,抓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乡村建设既要见物也要见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实现物质富足,也要实现精神富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才能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一方面,不断改善与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促使乡村资源生态优势和人文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精神风貌。

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务实作风,持续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来推进。这要求我们保持战略定力与耐心,积极稳妥、有力有序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兴调查研究的务实作风,坚持问题导向,在多重选择中寻求最优解、多元目标中达成最大公约数、多方推进中找到平衡点,奋力开拓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局面。

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的原则立场,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须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三农”政策保障和机制体制创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强化宗旨意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紧盯“民之所盼”,落实落细惠民生、暖民心举措,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不断提升农民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汇聚更强大力量。

(作者:唐尚书 肖诗涵,均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必赢272net入口分中心研究员)

光明网: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3-12/26/nw.D110000gmrb_20231226_1-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