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3日,春风拂过长江两岸,武汉马拉松如期而至,这是“汉马”升级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后的首届比赛,四万名跑者汇聚江城,用脚步丈量这座英雄城市的复苏与活力。从汉口老租界区到长江大桥,从东湖绿道到光谷科技新城,42.195公里的赛道不仅串联起武汉的历史与现代,更折射出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生机。然而,在这场全民健身的盛况背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以及全国残联的历年数据却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我国全民健康状况仍面临严峻挑战。这场赛事不仅是一场体育竞技,也成为观察当代中国社会健康意识觉醒的一扇窗口,这场热潮提醒我们:健康中国的建设任重道远。
武汉马拉松:赛事盛宴下的顶流风范
2025武汉马拉松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报名人数突破四十五万(包含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选手),创历史新高;完赛率超90%,体现赛事组织高水平;观赛市民过五十万,彰显城市热情。
赛事路线设计独具匠心。起跑点汉口江滩见证了武汉近代商业文明,古琴台传唱着高山流水遇知音,黄鹤楼诉说着“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千年传奇,跑过长江大桥时脚下是滚滚长江水,东湖段让跑者置身“城市绿心”(以“樱花”为主题,沿途东湖绿道新增了152棵樱花树,形成了长达千米的“粉色长廊”),而终点光谷广场则面向未来。这条“穿越时空”“天人合一”的赛道,让每位参与者都能感受到“每天不一样”的武汉城市形象,让世界看到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厚重又充满活力的武汉。参赛服装以经典汉马黄为主色调,由汉马赛道简化而成的白色曲线盘旋其中,向所有参赛选手展现“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最美赛道的独特魅力。另外,组委会在起点、沿途赛道及各项目终点设置移动卫生间以方便选手需要并维护公共卫生。赛道平均1.7公里设一处补给站,除常规能量补给外,新增热干面、樱花饼、牛肉圆子等汉味美食,让奔跑充满烟火气。正如完赛者李女士所说:“跑一场马,识一座城。武汉的包容与活力就藏在这每一步的风景里。”
大赛的奖牌设计也别出心裁。奖牌设计灵感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玉器和漆器文物,外圈雕刻有玉璧祥云纹样,寓意生生不息、延绵不绝的荆楚文化;奖牌内圈、侧面和绶带则以黑红相间的漆器如意纹饰环绕而成,预祝所有选手如意奔跑。整体造型古色古香,充满楚风汉韵,洋溢着质朴但又神秘的美感,成为了参赛者们竞相追逐的荣誉象征。
此外,在医疗保障方面,每2.5公里设置的医疗站和专业救援团队为选手保驾护航,组委会部署了31个医疗点、1300名医护人员、81台AED、100名急救跑者与8000名志愿者全程守护,并首次启用智能手环实时监测选手生命体征。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双重保障,使得马拉松不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极限挑战,而成为普通人也可安全参与的健康活动。
全民健身的现状与挑战: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
武汉马拉松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快速发展。马拉松热的背后,是中国社会健康观念的深刻变革。国家体育总局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已达37.2%。健身不再是为了“减肥”的短期行为,而逐渐成为追求“更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一位完赛跑者所说:“马拉松最动人的不是冲线瞬间,而是训练路上那个不曾放弃的自己。”武汉某高校教师王先生的故事颇具代表性:三年前他还是“沙发土豆”,体检多项指标亮红灯;通过同事带动开始慢跑,从3公里气喘吁吁到完成人生首马,不仅减重20公斤,更找到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点。“跑步带给我的不仅是健康,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转变正在无数国人中上演。除跑步外,广场舞、骑行、羽毛球、瑜伽等项目也拥有庞大参与群体。各大城市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社区健身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15分钟健身圈基本覆盖全国城市社区。健身基础设施的普及,为大众提供了“动起来”的硬件支持。
然而,全民健身仍面临结构性挑战——健身理念的普及与行为转化之间存在显著差距。具体表现为:深陷题海卷山的中小学生、被网络及游戏绑架的青少年、加班文化长盛不衰的上班族、以及运动意识薄弱的部分中老年群体……面对这些挑战,武汉的探索为全国各地全民健身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市教育局推行“校园体育一小时”确保学生锻炼时间,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东湖高新区企业联合成立“光谷跑团”,利用午休时间组织活动,鼓励上班族参与运动:江岸区社区开设“银发健身班”,聘请专业教练指导老年人科学运动,帮助他们保持健康。政企社协同的模式,正在打破“没时间、没场地、没同伴”的健身障碍,让运动成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背景的人都能参与的“刚需”。另外,科技赋能也在改变这一局面。智能手环、运动手表等设备的普及,使大众能实时监测心率、步数等数据;线上运动社群通过打卡、挑战等功能,将健身转化为社交行为。
马拉松热潮背后的健康思考:迈向“健康中国”之路
当马拉松从专业赛事变为城市节日,当健身从个人行为升级为社会风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运动的普及,更是一个民族健康意识的觉醒。
但是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任重道远。当下,国人健康状况面临诸多风险,原因复杂多样。先天性疾病方面,尽管我国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但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仍较常见。这与遗传、环境因素以及孕期保健不足有关;食品安全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危害国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安全生产方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各地交通事故频发,经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其中,驾驶员行为不当是主要原因,车辆安全性能不足、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也增加了事故风险;精神疾病方面,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根据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调查显示,2024年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为9500万,焦虑症患者约5000-8000万人。这些令人咂舌的数据主要是过度的社会竞争压力以及不科学的认知观念,导致心理压力、情绪不佳、睡眠问题等健康困扰普遍存在;慢性病方面,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约70%的国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熬夜、不良饮食习惯等都是其重要原因。
全面改善国民健康状况,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孕前、孕期保健,提高产前筛查和诊断水平,降低先天性疾病发生率;其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普及合理膳食知识,引导公众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再次,完善交通安全体系,加强交通法规执行力度,提升道路基础设施水平;接着,完善生产安全责任体系,提升企业安全水平,强化风险管控,提高应急能力,多措并举保障安全;此外,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最后,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控制慢性病风险。只有综合施策,才能全面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更好地建成“健康中国”!
下一个春天,期待在武汉马拉松的赛道上,遇见更好的你,遇见更健康的中国。
(作者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必赢272net入口分中心研究员,必赢242net官网副教授;必赢242net官网硕士研究生)
(责编:郭婷婷、周恬)
来源:人民网 http://hb.people.com.cn/n2/2025/0418/c192237-4120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