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上午,第218期青马论坛在必赢272net入口创业楼121报告厅举行。中国农业大学必赢242net官网副院长王琳教授受邀作题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及其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院长梁伟军主持,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

讲座现场(叶子苗 摄)
报告伊始,王琳教授从历史角度梳理了“三农”问题的提出与发展脉络。她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的“以农补工、城乡二元”战略推动了工业化原始积累,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1993年,江泽民首次正式提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概念,2003年中央文件首次公开使用“三农”及“三农”问题的提法,标志着这一概念成为国家政策的核心议题。王琳教授强调,“三农”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农民、农业、农村三者构成高度结合体,必须从全局和历史视角认识。接着,王琳教授深入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历史纵深性和时代现实性两个维度展开分析。她提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要义:第一,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战略全局性;第二,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农业强国建设,其底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更高标准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第三,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和美乡村建设,需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王琳教授进一步指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需明确“实现谁的富裕”“实现哪些富裕”“怎样实现富裕”和“实现的标准”。她强调,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促进广大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足,需分阶段推进,最终达到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最后,王琳教授阐述了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内涵。她指出,传统认知将农业局限于传统农业,农村视为农民居住之地,这种认知导致了对乡村生产、从业者和空间的误解。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要求跳出传统认知,从更开阔的视角思考“三农”问题。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学术工作与日常生活的平衡、不同学科知识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结合、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等问题展开讨论。王琳教授结合自身研究作出解答,指出平衡学术与生活需合理规划时间,注重效率;不同学科知识可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合,形成中国特色理论体系;农业科学技术推广需结合实际需求,注重农民参与和反馈。
论坛最后,梁伟军院长对报告进行总结。他指出,运用大历史观审视“三农”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三农”问题的政策演变,有助于更好理解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要义。梁伟军院长强调,研究“三农”问题需要具备系统思维,善于从全局和历史的角度把握问题本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工具,应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辅相成,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同时,梁伟军院长特别提到,研究者应饱含“三农”情怀,将学术追求与解决现实问题紧密结合,以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文字:严雯静 叶子苗
摄影:叶子苗
审稿:胡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