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必赢242net官网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建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建始县非遗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孙元清,丝弦锣鼓非遗传承人肖远游、郝大林、胡明全等老师参加座谈调研。
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始丝弦锣鼓被誉为“土家人的交响乐”,起源于土家族的薅草锣鼓和耍锣鼓,它将本地锣鼓与二胡、阮等多种民族乐器相结合,并融入戏曲成分,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其节奏简洁明快、豪情奔放,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丝弦锣鼓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建始县的长梁、茅田、业州、龙坪等地区广为流传。在梨花节、州庆等活动中都能看到丝弦锣鼓的身影,成为当地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专家交流现场 (唐欣怡 摄)
对话专家心声,共筑非遗梦想
调研小组就丝弦锣鼓在建始发展现状、问题、对策等问题,向三位专家开展了深度访谈。专家们介绍近年来丝弦锣鼓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青年人传承断代、非传承人生计压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举办培训班、加强宣传、加强资金补助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谈到丝弦锣鼓在建始县人民心中的地位时,孙元清主任表示:“丝弦锣鼓是当地人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胡明全老师强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倾斜,以保护丝弦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同时,丝弦锣鼓也逐渐参与到当地学校教育中,成为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访谈中,调研小组成员还就丝弦锣鼓的传播方式、创新之处等问题与专家们进行了深入探讨。三位专家表示,当前丝弦锣鼓主要通过演出、展览、教学等方式进行传播和推广。孙元清主任表示:“目前拓展到了网络直播和短视频,但在创新方面仍有待加强。”专家们建议,未来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扩大丝弦锣鼓的影响力,同时还应注重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弘扬以更好地服务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专家交流现场 (唐欣怡 摄)
深耕乡土文化,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的传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见证,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础,是提升文化自信自强的动力源泉。
实践队员栗若琪表示:“通过次此实践调研,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我深刻感受到了丝弦锣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陈星好认为:“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不断丰富丝弦锣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方式,让这一非遗项目走进校园、社区,让丝弦锣鼓成为展示建始县乃至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经过对建始县丝弦锣鼓传承现状的细致调研,实践团队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传承保护意见和建议。团队建议,首先应加大对丝弦锣鼓传承人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助,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传承人工作室,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于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工作。其次,建议在教育和培训体系中融入丝弦锣鼓的教学内容,通过与学校、社区等合作,拓宽传承渠道。同时,鼓励对丝弦锣鼓进行创新性发展,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推出更多符合时代特色的作品。此外,实践团队强调,应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平台,加大对丝弦锣鼓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对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这些措施,旨在为丝弦锣鼓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
合影留念
文字:舒程程 熊小茜
摄影:唐欣怡